开篇语
创业 Web3,畅谈每周三!
《创业 Web3.0》是曼昆律师事务所发起的中国 Web3.0 创业者访谈节目,每周三晚,我们会邀请行业大咖、一线机构、知名创业者等做客分享,希望通过正向发声、理性讨论、经验分享,助力中国 Web3.0 行业的合规发展。
随着 Web3 浪潮席卷全球,区块链技术正在重塑互联网的未来。这个新兴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它的前景如何?是否值得优秀人才投身其中?本期曼昆律所牛小静律师与 Talentverse 创始人 James 老师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从行业趋势到人才需求,再到职业选择的建议,James 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经验,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充满信息量的探讨,全面了解 Web3 的人才密码!
(音频转录文字记录经过 ai 处理,可能存在遗漏与错误。)
完整播客请移步小宇宙收听👇
牛小静律师:这次访谈的主题是Web3 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它的未来前景如何,是否值得优秀人才加入。先请您介绍一下 Talentverse,您认为它有哪些独特价值?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吗?
James 老师:当然可以。我脑海中有三个关键词:
1. 纯粹:猎头行业里,大家涉及各种领域,比如消费品、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等。但我们很纯粹,可以说是只做 Web3 和区块链行业的猎头公司,所有的顾问和业务都聚焦在这个垂直领域。
2. 科技赋能:行业里有些所谓的 Web3 猎头公司,但操作方法和业务流程偏向传统或运营型。我们除了拥有一定规模的顾问团队,还自建了人才库。在过去的几个周期里,我们累积了大约 5 万名专门从事 Web3 和区块链,或对此感兴趣的人才,形成了自有的人才库。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和应用 AI 技术,无论是在 sourcing 找人还是沟通环节,都利用了 AI 工具,所以我们是非常科技赋能的组织。我们还有大约 3000 多人的社区社群,在小红书、微信、Telegram 上都有专属频道。
3. 全球交付:虽然我们起源于中国,但得益于上个周期和这个周期许多华人老板出海或参与全球化进程,我们也随之做了全球化布局。目前顾问团队除了在中国大陆,还分布在日本、北美、东南亚等地。过去几年我们交付的岗位覆盖了除非洲外的几个主要大洲和市场,有不少成功案例。
牛小静律师:感谢您的分享。听到“纯粹”、“科技赋能”、“全球交付”这三个词,我觉得曼昆律所和 Talentverse 有相似之处,都是深耕 Web3 的垂直玩家。那您大概是什么时候进入 Web3 行业的?
James 老师:我稍微介绍一下我的背景。2007 年我在上海研究生毕业后,先在一家当时很有名的专业猎头公司工作了三年。从 2010 到 2020 年,我一直在企业端担任招聘负责人或 HRBP 角色,期间见证了国内经济的一些发展趋势。一开始,我在一家外资银行负责技术运营和职能板块的招聘,做了四年。后来去了一家美国服装零售公司,负责大中国区的招聘,包括总部和门店。
2017 年我转到民企,当时房地产和资管行业很火,我加入了一家民企的资管和财富管理公司。之后又去了一家民企上市公司,负责集团所有招聘及海外事业部的 HR 工作。后来还涉足过互联网,做了一段时间。接下来就谈到 Web3 相关的内容了。
我在 2020 年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其实这里有些故事,因为当时互联网和 Web3 的人才流通性已经显现。我先认识了 Bybit 的 Ben,那时 Bybit 规模还比较小,在上海。Ben 的视野和谈吐让我印象深刻,通过中间人我们聊了几次,但阴差阳错没加入 Bybit。不过我们现在关系不错,经常联系。后来我去了币安,负责全球招聘一段时间。坦白说,那时我只是听说过 Web3 和区块链,对它的了解不深,也不像现在这么有信仰。但还是要感谢时代的机遇,所以从 2020 年开始,我正式从事 Web3 和区块链领域的人力资源工作。
牛小静律师:听下来您的职业经历特别丰富。虽然跨越了很多行业,但主线似乎一直是人力资源对吗?
James 老师:对,这一点没变。不管在什么行业、领域或国家,核心能力或职责始终是招聘和人力资源。
牛小静律师:您提到“阴差阳错”,让我很好奇。很多年轻人刚毕业时,可能无法明确规划人生,也不知道适合什么行业或岗位。对于即将走出校园或刚步入社会的人,您有哪些具体或个性化的建议?他们适合选择 Web3 这样的行业吗?
James 老师:我在职业生涯中面试过几万人,从年薪千万的高管到优秀学生都有。如果让我给学生一些建议,虽然我们今天聊的是 Web3,但我认为有个普适的原则: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出发,去选择一个能长期积累的行业。职业发展的路径和年限很长,必须是自己喜欢并愿意投入的领域。如果在岗位上还能结合自己的天赋,不管是 Web3 还是其他行业,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氛围以及成长才是最佳的,投资回报率也会最高。
牛小静律师:结合您的经历,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再到现在的 Web3,进入 Web3 前后,您体感有哪些主观差异?
James 老师:Web3 是个动态变化的行业,目前来看有几个较大差异点。第一个,Web3 是高风险行业,机会很多,风险也很多,这是一个平衡,高风险的地方机会也大,所以吸引了大量新人才和新资金涌入。第二个,在过去十年左右的几个周期中,Web3 从小变大,出现了很多跨界现象。比如原来是艺术家,转到 Web3 成了 NFT 创作者;或是金融学家、大学教授,把理论变成 DeFi 模式,跨界很常见。从人力资源或组织角度看,Web3 的组织多元化是传统企业难以企及的。过去国内疫情和 Web3 出海等因素,让组织从中心化慢慢变为去中心化,后来发现去中心化有问题,又出现了混合模式。我们有个客户,平时大家分散工作,但每月会有几天集中办公,这种形式在传统 500 强或工业公司不太常见。还有一点,Web3 是个价值放大器。如果你在风口叙事或周期高点,能极大提升个人或公司价值;但在周期底部,价值可能会缩水,甚至低于本身价值。这是与传统行业的几个不同点。
牛小静律师:您提到高风险与机会并存,那选择进入 Web3 是不是需要比较强大的内心,比如可能会面临几个月收入不高甚至没收入的情况?
James 老师:是的,我们的体感是这样。比如上个周期,FTX 暴雷和 Luna 事件发生时,市场可以用“哀鸿遍野”形容,很多组织裁员,别说招人,连维持都难。在这种周期性行业,熊市时必然是人才过剩、机会减少,所以要有心理准备。
牛小静律师:Web3 的周期性发展似乎比传统行业甚至互联网行业快得多。我们看到其他行业大周期可能是 10 年甚至几十年,而 Web3 可能两三、四年就是一个周期,对吗?
James 老师:对,这个比喻很好。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一个企业从诞生到上市通常需要 7 到 10 年,投资机构一般按“5+2”模式投 7 到 10 年。但 Web3 目前依托比特币四年减半的牛熊交替周期,很多创新项目无论是走股权融资还是 token 融资,上市周期大大缩短,所以整体周期性更短。可以从上市节奏来对标。
牛小静律师:现在很多互联网大厂裁员到 45 岁以上,薪资要求高,前途不光明。对于 40 岁以上的人,Web3 行业对年龄的限制还那么大吗?
James 老师:这是个趋势变化。过去,上个周期到去年,年龄不友好程度甚至比传统行业更明显。因为大部分项目方由年轻创始人创立,他们有良好学历背景、双语能力、新潮想法,风险投资愿意支持。80 后或 70 前的人对 Web3 的认知和接受度比年轻人慢,导致能力和年龄出现断层。但现在有新变化,美国通过比特币和以太坊 ETF,特朗普也大力支持区块链,传统金融机构和公司开始涌入。不只是追求科技创新,还有传统金融、资管、保险等领域进入,这些领域对年龄较大的人有优势,不只讲技术,还涉及资金、资产、人脉、网络等因素。随着 Web3 多样性和市场规模扩大,年龄因素会比以前更友好。
牛小静律师:如果有人想从其他行业转行到 Web3,他们过去的职业背景或所处行业中,哪些更容易受到 Web3 的欢迎?
James 老师:我举个例子。最近在东京见了一个国内机构,他们收购了一家海外有加密货币牌照的银行,原先做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团队里有区块链和数字货币专家。现在他们要开展稳定币业务,需要几类人才。第一类是市场类人才,来自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人员,他们的推广范围和 branding 调性符合传统金融人士的审美眼光,但业务转向稳定币或数字货币场景。第二类是 BD 人才,原来在传统金融机构做贸易或销售的,有网络和银行Know-how,能把经验嫁接到数字货币和合规性解决方案上。所以,如果能把原有背景结合区块链在业务上的应用,嫁接过去的能力或资源,转行会比较顺利。
牛小静律师:目前从人才和项目方的供需两端来看,是人才短缺型还是饱和型?有没有一些新的规律?
James 老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对我们的业务战略调整也有影响。我从两个维度来看。第一,2014 到 2021 年之前,比如 17 年或更早到 21 年,整个市场人才是供小于求,大家对人才稀缺程度要求更高。我在币安时,Web3 和区块链从业者少,尤其是技术人员,我们不惜代价从互联网大厂和传统金融机构挖人。现在随着全球和国内人才不断涌入,结构变了,第一时间找人不会只看互联网大厂背景,而是优先看有没有相关行业经验,找不到再扩展到互联网领域,供给程度比上两个周期好很多。第二,更有指向性的维度是,2024 年上半年我们给项目方招了很多技术人才,但下半年到目前,技术岗招聘量降低,反而 BD、市场、品牌等岗位变多。背后原因是,熊市转牛市时,项目方急招技术人才为 listing 做准备;到牛市中期,大家冲刺 listing,品牌、市场、运营端投入增多。还有个指标,四年周期中,前一年多是项目方招聘量大,大型机构如交易所招聘少;现在交易所和大型机构招聘量增加,项目方减少。这两个维度能帮我们判断市场走到什么阶段。
牛小静律师:随着 Web3 市场越来越繁荣,我们对人才挑选的标准或维度是不是也变高了?您提到一开始只要有互联网大厂背景,现在是否需要既懂互联网技术又了解 Web3?
James 老师:对,这是供需变化的底层原因。当从业者少时要求低,从业者多时要求高。现在标准明显变严,过去对行业经验、语言能力没多要求,现在基本要 Web3 从业经验,最好中英流利。再细化会看教育背景,至少是 985、211 名校毕业,甚至挑剔过往经历,有没有在知名项目方或大型机构工作。这些筛选标准侧面证明你对行业的认知和底层能力够不够。
牛小静律师:近两年社会上流行“卷”这个词,各行业越来越卷。Web3 行业是不是也越来越卷?它的卷跟其他行业有无差异?我们虽然卷,但更有前途吗?
James 老师:Web3 卷的强度更大,单位时间更集中,但时间短,能看到的希望和收获远高于传统行业。Web3 更多卷效率和想法,传统行业除了卷效率和想法,还卷人际关系,所以 Web3 的卷更纯粹一点。
牛小静律师:Web3 因风险高,薪资是否比传统行业更诱人?过去一年有哪些高薪岗位可以分享?
James 老师:薪资最终取决于市场供需和资产总规模。过去上个周期,从传统行业跳到区块链,涨幅 30% 都算低的,大家觉得风险高、可能失业,涨得多很合理。但这个周期,因互联网裁员和业务受影响,很多人在失业状态,心理预期降到跟互联网持平,增幅不如上周期夸张。个案上更取决于核心能力,如果你是市场上少数能做到的人才,会有很大溢价,不管是技术、产品还是市场。从数字上看,技术岗带宽从 3000 美金到 2 万美金,取决于技术领域和经验,前端或经验少的偏低;市场端从 3000 到 1.5 万 -1.8 万美金。所以最重要的是你的能力和经验是否是对方最需要且无可替代的。
牛小静律师:Web3 薪资结构和发放方式是怎样的?都是用代币或加密货币吗,还是混合?主流是什么?
James 老师:传统行业是基本工资,12 或 13 个月薪加年终奖,绩效打分 0-4 个月,上市公司有 RSU 分年 vesting。Web3 形式多样。大型合规机构发法币,交社保、五险一金,走得很合规,像传统企业,我们有这样的客户。也有不合规的,发基本工资加稳定币,社保按最低标准或跟员工协商。项目方多是 offer letter 形式,发法币、稳定币,还有 token 激励,取决于部门和级别。Token 是双刃剑,兑现时回报远超固定薪资,没兑现会有损失。这也反映行业高风险性。
牛小静律师:听下来,Web3 从业者可能面临比传统行业更高的风险,比如项目结束或项目方倒闭,关系断了就断了,很难拿到经济补偿。这会不会影响薪资水平?
James 老师:是的,风险高可能推高薪资预期,但最终还是看供需关系。上个周期高风险合理化高薪,这周期因人才供给增加,涨幅不如以前夸张。薪资高低还是取决于市场和个人能力。
牛小静律师:现在 Web3 的雇佣或招聘领域,人才与项目方或雇主的合作模式是什么?是劳动关系,还是普通合作关系,或者灵活搭配,双方更像是相互合作?
James 老师:形式很多,我们也踩过一些坑。从规范性看,大型机构和交易所会签劳动合同或合作关系,主体不一定在境内,取决于岗位。项目方多用 offer letter,海外可能认可,但在国内法律效应弱。目前劳动关系设立没统一标准,取决于项目方或机构定位及候选人市场价值。还有项目外包形式,比如设计、品牌升级、官网开发,不签劳动合同,以外包处理,形式多种多样。
牛小静律师:您面试过那么多人,有没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可以分享?比如转行或入职 Web3 后发展好的案例,成功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又有哪些坑或主客观因素?
James 老师:成功的案例,比如 2020 年或更早加入币安、OKX、Bybit 的人,只要坚持到现在,在能力、行业认知或收入上都有不错结果,这是时代给的机遇。未来也一样,要在行业早期加入,吃到起飞红利,个人努力重要,但行业助力很大。个体上看,成功者有几个特质:第一是主动性,比如有个做平面设计的同学,原不是 Web3 设计,但他主动接运营的事,别人不做他说我来,把工作当学习,老板付钱让他成长,这种态度帮他成长很大。第二是成长性思维,遇问题或失误,有人推卸责任,有成长思维的人反思自己哪里不足、做出改变或带领别人改变,与人合作评价高。第三是强烈好奇心,Web3 发展快,好奇心不强的人不会想进来,除非被迫。好奇心让他发现新机会、迎接挑战,看到新东西会兴奋,自驱力强。最近一个案例,32 岁大厂程序员被裁,找工作半年多,我们推荐一家 Web3 名企,他却选了小米 offer。我建议他试 Web3,他有大厂经验,Web3 薪资高、不用去北京,抗风险性更强,路径更宽,他还在考虑。失败的案例多是缺乏准备,跟不上行业快节奏,错过窗口期。
牛小静律师:您提到择时,像投资需抓早期。现在 Web3 还是早期吗?对年轻人是机会吗?
James 老师:看视角。如果比特币对标黄金市值,更多应用在链上,我认为是很早期。Web3 与 Web2 最大区别是信息归个人,与平台变现模式不同,是对人类信息主权的尊重。若这是文明发展必经之路,我们很早期。世界发展不平衡,温饱阶段不关心隐私,生死线上更不在意。但生产力到一定阶段,如美国、日本重视隐私,国内或不发达国家较忽视。人类社会走向繁荣时,个人权益共识会更清晰,Web3 和链上理念是最佳解决方案之一,对年轻人是机会。
牛小静律师:我注意到您背景有句话“Better Talent, Better Metaverse”,能解释一下含义吗?是公司愿景还是某种文化象征?
James 老师:我们在设立之初定位为 Web3 专业猎头服务公司。这调性定下后,我们认为行业发展,不论传统还是 Web3,最重要是两类资本:财富资本,即钱;和人力资本,把人才当资本运作,加速公司或产业迭代升级。我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为行业输送更好人才,让赛博世界、元宇宙或未来 Web3 世界更美好。所以叫“Better Talent, Better Metaverse”,名字就叫 Talentverse。
牛小静律师:您坚定选择 Web3,离开传统或互联网行业,有没有一个转折点、经历或导火索推动这个改变?
James 老师:其实是时代给的机遇。加入币安前,我没特别想一定要找 Web3 机会,那时没大转折。但进币安及离开后,我发现很多聪明人在做这行业。一斯坦福毕业的前同事说,斯坦福和硅谷就业,Web3 一直在前三,具体排名依年份变。我认为聪明人涌入的行业代表先进理念或思考,那时觉得应深入发掘,是转折点。
牛小静律师:人生多偶然。如果有人偶然对 Web3 感兴趣,您会否建议他们尝试 Web3 岗位,体验几年,看是否适合、喜欢、热爱?这个建议如何?
James 老师:我会强烈建议。最近一个案例,32 岁程序员,曾在阿里、腾讯、字节工作,后去一家汽车软件公司,去年被裁,找工作半年多不顺。我们推荐一家 Web3 名企,他却接到小米 offer。我沟通说:你 32、33 岁,刚结婚,在上海,小米要你去北京;我们客户可远程,偶尔线下。而你是程序员,互联网 35 岁若不是 team leader,一旦失业路更窄。试 Web3,凭你大厂经验,抗风险性强,薪资高。他还在考虑。对想尝试的人,哪怕做志愿者不收钱,先加入组织做贡献,机会来时能更快准备。
牛小静律师:尝试 Web3 有风险,比如突然失业,需不需要 backup,比如存 10 个月生活费?
James 老师:风险是有的,存生活费可行。但更重要的是提升抗风险能力,不能只选稳定行业。年轻人应凭稀缺度抗风险,随阅历增长能力更强,是更好选择。
牛小静律师:有人问 Web3 有无适合法律人的机会,您遇到过法律背景的人才吗?
James 老师:法律人完全适合。比如曼昆这样的专业律所,我见证过它的成长,创始人及主要律师都很优秀,是很好的选择。就像人力资源的人问我,我会推荐 Talentverse,先作为服务方或咨询机构进入 Web3。律师也一样,可找曼昆聊聊。另一种,传统律师分诉讼、合同等,关键看稀缺度。律师转 Web3 数量比程序员少,企业中法律部门比例也小于技术,但收入不低。
牛小静律师:除了律师,公司或项目方有无法务岗需求吗?
James 老师:有,尤其大型机构。项目方法务岗少,多外包,和人力资源岗类似。项目方不能没 HR,但法律常外包给律所。中大型机构有法务,在合同、劳动仲裁、诉讼方面有把关作用。Web3 早期,需求未全显现,未来合规需求会增。
牛小静律师:最后,请您分享一个独特的主观人生洞察,可以是人生经验或对 Web3、HR 的观察。
James 老师:此时此刻的最大感悟是:找到市场需求与天赋兴趣的交叉点,然后奋不顾身往死里干。
牛小静律师:这次对话让我收获很多。您的分享坚定了我的决心,用您的话说就是“奋不顾身往死里干”。非常感谢您今天的深度交流!
James 老师:感谢牛律师和曼昆给这次机会。虽然我们还没线下见过,但这次对话我很享受,对过去和未来有更多思考,期待以后更多交流。
创业不易,但你的故事一定很酷!
欢迎加入曼昆“创业 Web3 栏目”,一起为中国 Web3 注入真实而鲜活的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