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年还在感慨 RWA 只是海外金融机构玩的高端游戏,那今年你很可能已经在文交所、农场,甚至白酒厂里听到“RWA”这三个字了。
中国内地的 RWA 项目早已不再追逐传统的美国国债或商业地产,而是另辟蹊径,走起了“本地生活”路线。想想看:马陆葡萄、机场贵宾厅、白酒提货权……听上去不再冰冷,而是带着几分探索者的浪漫和接地气的实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聊这群“轻而美”的内地 RWA,到底是如何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之间跳起这一支新舞步,又藏着哪些看不见的风险?
1. 资产类型:消费权益与产业融合的“轻量化”尝试
在内地,RWA 不再拘泥于高频交易的传统金融资产,而是瞄准那些更贴近生活的消费场景。你可能会看到机场贵宾厅服务被制成通证,用户手里的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货币,而是真正能兑换出一杯咖啡、一个候机位的实际权益。举个例子,马陆葡萄 RWA 项目其实挺有意思——它把葡萄提货权做成通证,投资人买的不是债券或股权,而是对“今年农户能不能种出好葡萄”的期待。这种模式既把传统农业和区块链技术紧密结合,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如果当年天气不好、产量下滑,通证背后的价值到底怎么算?这就给人一种“创新背后难免有模糊地带”的感觉。
2. 技术路径:半封闭生态下的联盟链试探
内地的 RWA 项目大都选择用私有链或联盟链,而且交易平台往往局限在文交所或者数交所内打转。这样做有个好处: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监管部门也更容易介入;但另一方面,失去了全球公链的那种自由互联和流通性。拿“酒域灵境”来说,它依托边界智能的联盟链发行了“酒证”,交易严格限定在特定平台进行。这就好比是一家精致的小酒馆,虽然味道不错,却难以与星级酒店的国际品牌竞争。
3. 合规框架:监管的“灰色地带”与技术套利
目前内地对 RWA 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法规或监管政策,很多项目只能打“权益凭证”的漂亮旗号,试图躲避被认定为证券的风险。可是,大家都知道,“监管不是傻子”,就算你表面说“不承诺收益”,只要用户心里想着“会涨”,那就可能走到“擦边球”甚至“变相吸存”的边缘。很多项目方也曾自信地说“我们这不是证券,用户只能在平台内操作,没办法交易”,但现实情况是,用户总会在场外偷偷找人对冲风险,这样一来,监管部门拿到的线索可就绝不会轻易放过了。
内地的 RWA 项目正如一盘热炒,味道不错但火候控制不好就容易出事。
1. 资产确权——“灰色地带”的隐忧
拿艺术品 RWA 来说,有的项目方会拿“数字化鉴定证书”来标榜自己的权属证明,但问题来了:证书背后的数据如果造假或鉴定失误,区块链可是无法回滚的。这就像你去超市买了瓶“真·山寨”可乐,标签上写得再漂亮也掩盖不了实际口味的劣质。
2. 证券属性——玩“擦边球”真能安全?
很多项目的操作手法就是: “我们这只是权益凭证,绝不算证券!”但你只要给用户“会涨”的预期,即便明明说不让交易,用户也会在场外自娱自乐。监管部门怎么看?直接拿“变相吸存”来套。正如我常说,表面规避不代表没风险,监管眼睛是雪亮的!
3. 数据跨境与隐私保护——“双重夹击”的现实难题
部分 RWA 项目涉及境外投资者,个人信息和交易记录跨境传输需严格按《个人信息保护法》执行。可现实中,不少项目缺少合规的数据通道,甚至有不少联盟链因节点权限不当,导致用户数据走漏。想象一下,在你以为数据都安全存放的时候,背后却暗藏着隐私泄露的隐患,这可真是双重打击。
1. 资产选择逻辑:金融化深度与创新并存
境外 RWA 项目多以"硬资产"为主,如国债、房地产、供应链应收账款等,其价值锚定清晰、现金流稳定。例如,美国的 Ondo Finance 通过国债代币化实现稳定收益,香港的充电桩 RWA 则依托实体设备数据提升透明度。相比之下,内地项目偏向消费权益和农产品等"软资产",金融化深度不足,但其在小额融资、普惠金融(如支持农户融资)中的社会价值值得肯定。
2. 技术标准化与数据可信性
香港金管局通过 Ensemble 项目沙盒推动数字资产合规发展,强调数据可信性和透明度,底层数据多通过 IoT 设备实时上链。而内地的很多数据还主要靠人工录入,难免让人担心数据被篡改的风险。
3. 市场成熟度与监管协作
香港已形成"监管沙盒 - 行业标准 - 司法协作"三位一体的合规框架。例如,蚂蚁数科与朗新科技合作的充电桩 RWA 项目,通过香港 SPV 结构实现内地资产与境外资金的合规对接。而内地项目受限于外汇管制和监管沟通不畅,市场成熟度仍需提升。
要让内地的 RWA 项目真正跑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就必须在监管、技术和市场生态上打通关节。
1. 建立“分类监管”框架
对于那种只是兑换服务、类似会员制的 RWA 项目,比如机场贵宾厅或者葡萄提货权,完全可以走“消费品监管”这条路——把服务范围和责任界限写清楚。反之,对于收益权明显的 RWA,就要参照证券标准,走“证券化沙盒”,确保信息披露、KYC 和 AML 全到位。这样一来,你不怕监管,监管也不会无端找茬。
2. 推动技术标准与司法存证结合
强制要求实体资产上链项目采用“IoT+ 区块链”的双通道验证,让数据先经过司法鉴定机构存证再上链,确保每一笔数据都有据可查。同时,支持地方法院探索“链上证据”采信规则,降低用户维权门槛。
3. 探索“境内资产 - 离岸融资”的合规路径
借鉴香港朗新科技的模式,通过香港 SPV 发行 RWA 通证,利用监管沙盒引入外资,与外汇管理局合作试点“RWA 跨境融资白名单”,简化资金汇回审批流程。如此既能拓宽融资渠道,又能确保流程合规,不至于重蹈 P2P 的覆辙。
内地 RWA 这条路怎么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从目前看到的项目来看,“不金融、不证券、只服务”并非万灵药。如果你只是为了合规而“装傻”,终究难逃监管的重拳;真正想跑出来的项目,最终还得清楚一点:你是为了长远发展而自律,还是为了短期融资而博弈?今天可能是葡萄和白酒,但明天如果变成“RWA 版 P2P”,整个行业又得从头来过。
综上所述,内地 RWA 项目在“轻资产化”和“本土化”探索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实践价值,但在资产确权、技术标准、监管协作等方面仍有不少短板。只有通过“技术标准化 + 监管沙盒 + 跨境协作”的三重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正实现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理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