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说」是 Foresight News 推出的一档对话专栏创作者栏目,我们会向每个月评选出的优秀创作者就市场热点话题发问并将收集到的结果整理成文,博采众议,发掘更具深度的思考。
撰文:Foresight News 2025 年 7 月优秀内容创作者
整理:Foresight News
从 2015 年创世区块诞生,以太坊已走过十年征程。每一笔转账哈希都是时光的印记:早期开发者的测试交易、ICO 浪潮的喧嚣痕迹、DeFi 爆发的资金洪流、NFT 热潮的数字足迹…… 这些链上数据串联起加密世界的进化史,藏着区块链从概念到落地的十年故事。
本期「创作者说」聚焦「以太坊十周年」,我们邀请到了 2025 年 7 月 Foresight News 优秀创作者榜单中的 Ebunker、DMZ Finance、Oak Grove Ventures、田大侠的 Web3 江湖、Daii、RWA 知识圈 以及财解 Web3 加入到本期讨论中。
我们抛出了「你与以太坊的故事」、「最看好以太坊生态哪个投资方向?」、「如何看待近期强势?」、「技术合规如何平衡?」以及「十年后价格预测」5 个问题,以下是我们收集到的答案。
1、以太坊 10 岁了,你第一次知道以太坊是什么时候?是否持有过?分享一下你与以太坊的故事。
Ebunker:我们与以太坊的故事,始于 2016-2017,也贯穿了后续所有的起伏周期。Ebunker 团队中,有核心成员早在 2017 年参与过加密猫、MyEtherWallet 钱包,也有的在 2020 年 DeFi Summer 开启节点事业时,第一次感受到以太坊真正的金融应用价值。
Ebunker 正式成立的时间是 2022 年 9 月 15 日,那也是以太坊成功完成 Merge 切换至 PoS 的日子。我们选择在这一天上线,既是致敬这项前所未有的技术迁移,也是将「用基础设施守护以太坊安全」作为我们的使命。
如今,我们已经运营了超过 40 万枚 ETH 的非托管验证节点。这些链上的记录,就是我们与以太坊共同走过的见证。
DMZ Finance:我大概在五年前第一次真正开始了解以太坊。身边有位朋友是狂热的 ETH 支持者,几乎每天都在安利它的技术愿景和投资机会。DMZ 与 QNB 合作推出的迪拜首支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 QCDT 也将部署到以太坊。
Oak Grove Ventures:我第一次接触以太坊是在 2017 年初。彼时,它还只是「比特币之外的另一种加密货币」,被贴上「去中心化规模化引擎」的标签。那时候我对智能合约和生态潜力并没有清晰概念,只是懵懵懂懂地看着它在圈内的讨论度越来越高。第一次真正持有 ETH,是在 2017 年的 ICO 狂潮。那段时间,几乎所有新项目都基于以太坊发行代币,我也在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中频繁参与投资。ETH 的价格从 100 元一路涨到 10,000 元,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公链生态爆发带来的财富效应。到了 2020 年 DeFi Summer 和 NFT 热潮,我再一次见证了以太坊的迭代。从最初只是融资工具的「底层链」,到成为去中心化金融与数字资产的核心舞台,以太坊真正开始体现它「世界计算机」的潜力。
田大侠的 Web3 江湖:大概是 2017 年,那时候我还在读计算机的时候老师介绍过,然后和朋友挖了几天,但是却没有坚持。然后这几年或多或者拿过以太坊,在今年震荡的时候下车了,不再是忠诚的 E 卫兵了。
但是我有个朋友是忠诚的 E 卫兵!几个月前以太 3600 的时候开了 40X 多单,在以太跌到 1400 美金的时候依然扛着,我就成为了这位 E 卫兵朋友的鼓励师,天天打气坚持,然后熬了几个月,看着这位朋友在 7 月成功解套,还赚了钱,还是比较开心。
Daii:2017 年,那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但也是我命运彻底改写的起点。那一年,我第一次接触区块链世界,先是被以太坊吸引,后来才去研究比特币。准确地说,是以太坊带我走进了整个加密宇宙。
我毫不犹豫地把所有闲置资金分成两份,一半买比特币,一半买以太坊。在当时,这不是出于什么深谋远虑,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信念——我知道,我找到了值得为之投入的东西。
回头看,我不仅是一个早期持有者,更是以太坊生态的建设者。2018 年 2 月 13 日,我亲手将以太坊白皮书翻译成了中英文对照版,如今这份翻译已经被阅读了 3.6 万次。
此外,我还第一个提出以太坊在去中心化程度上甚至优于比特币——当然,这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基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的量化研究。我将这个研究过程整理成了一篇文章,叫《去中心化,幸存者的工程艺术》。
而今年年初,我又写下了《坐稳,以太坊要起飞了》,那篇文章就像一次提前上车的号角,把我对以太坊未来的信心倾注其间。
RWA 知识圈:我是在 2017 年初关注到以太坊的,当时是因为研究比特币扩容争议过程中,开始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区块链项目。那时候以太坊的智能合约概念给我很大冲击——它不仅是「数字黄金」的补充,而是一个可以部署去中心化应用的操作系统。从那时起我逐步参与进来,也持有过 ETH。最初是出于技术好奇,现在更多是长期观察者的身份,对其演进脉络、EIP 提案治理机制和生态繁荣都有持续关注。以太坊的故事,不止是一个币种的价格起落,更是一种关于去中心化共识、全球开放金融与技术理想不断博弈的过程。
财解 Web3:我第一次知道以太坊大约是在 2021 年,当时价格在 2700 左右。当时忙于本职工作,没有兴趣和时间了解区块链,朋友聚餐时聊到这个,当时立即就下载了 OKX,充了值,买了 3000U。所以,ETH 算是我的首笔投资。
2、基于以太坊生态的多元发展,你最看好哪些具体方向的投资潜力?你持有哪些资产?你认为那些财产类别最能捕获生态增长红利?
Ebunker:如果说上一轮周期的关键词是 LST,那么接下来我们看好的是三类资产方向:
Ebunker 自身也深入参与 LST、DeFi 基础设施的构建,持续捕捉这类资产的早期价值机会。
DMZ Finance:我最看好 RWA。从生态红利的捕获角度看,那些拥有真实使用场景的资产类别,更有可能穿越牛熊、持续释放价值。
Oak Grove Ventures:在过去十年的以太坊生态里,我算是一路见证了 L2 扩容与模块化 从早期探索到今天的成熟落地。虽然 L2 项目的代币价格各有起伏,但不可否认,它们极大改善了用户体验,也推动了整个生态的用户规模和流动性持续扩张。与此同时,DeFi 基础设施 在不断迭代。从去中心化稳定币到链上流动性管理,再到以 EigenLayer 为代表的再质押协议,这些创新正在重塑以太坊的收益结构与安全模型。更长远来看,链上资产新范式 值得关注:RWA 和链上债券市场正在慢慢打通传统金融与链上世界的桥梁。加上 AI 与 Crypto 的融合,无论是去中心化 AI 服务,还是链上推理验证,未来都有机会带来新的应用拐点。
基于这些趋势,我的资产配置更倾向于:
田大侠的 Web3 江湖:基于以太坊生态的多元发展,你最看好哪些具体方向的投资潜力?你持有哪些资产?你认为哪些资产类别最能捕获生态增长红利?
我个人还是觉得 DeFi 是以太坊最核心的生命力之一,从早期的 Uniswap、Compound、Aave,整个金融体系都在链上被重新发明了一遍,那些真正「跑得通」的协议,长期来看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
最近稳定币这个方向也突然热起来了,特别是随着以太坊上新型稳定机制的出现,重新点燃了市场对「链上美元体系」的想象。加上监管渐渐明朗,大家对合规稳定币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资产方面,L2 项目也有布局,比如 Arbitrum、Optimism,还有一些 DeFi 蓝筹和稳定币的新玩法也在尝试。
Daii:在我看来,以太坊生态的发展就像是一棵不断向外延展的巨树,每一条赛道都像是一根新生的枝桠。我曾经看好的是再质押,我当前看好的是稳定币。
再质押虽然在舆论热度上渐渐平静,但它提供的收益是真金白银的,作为底层收益来源,具备坚实的价值。而稳定币赛道则正在迎来爆发期,特别是在监管逐步清晰的大背景下,合规稳定币正成为新一轮资金迁徙的主战场。
当然,作为普通人来说,最有价值的参与生态的方式是积极参与各种项目建设,这样可以获得大量空投。这是我长期坚持的方向,也是我构建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我始终奉行「控制单个项目的仓位、积极参与早期建设」的策略,让自己始终站在新机会的门口。
我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空投来自 dYdX,金额高达 6 位数。而最有趣的是,这份回报并不是我刻意追逐来的,而是因为我当初看好永续合约的潜力,动手去做了几笔交易,仅此而已。那一刻我意识到,链上会记住你做过的每一件小事。
RWA 知识圈:以太坊生态的结构正在从「DeFi 优先」转向「多层次资本与真实资产交互」。我个人较看好几个方向:
资产上,我除了持有 ETH,也有配置过部分 L2 主网资产、质押衍生品(如 Lido 的 stETH)以及一些早期参与的链上 RWA 项目代币。
最能捕获生态红利的资产类别,不再是单一代币,而是能长期与协议增长深度绑定的权益资产,比如质押凭证、LP Token、链上真实资产凭证等。
财解 Web3:以太坊目前仍然是最大的智能合约生态,项目五花八门,但看尽繁花后,我最看好的还是 DEX 和 Lending 这两个方向。我的判断逻辑就一条:真实且持续的客户需求 + 良好的用户体验。我目前只持有一些 ETH 和 AAVE。对于生态增长红利,我的视角不是短期和快速,而是长期和稳健,从这个视角去衡量,泡沫太多,投资时需要谨慎。
3、以太坊近期表现强势,其背后离不开机构、上市公司和巨鲸的持续增持与合规化的加速。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Ebunker:我们认为,以太坊正逐步成为机构认可的核心配置资产:
合规的明确化,是传统资本加入以太坊叙事的前提。而我们正在见证这一范式正式落地。
DMZ Finance:这是一个信号——链上叙事正在与主流金融叙事加速融合。像 Cathy Wood 一直在强调「以太坊的金融基础设施属性」,合规带来的不仅是约束,更是确定性。随着币股联动、RWA 等模式的出现,以太坊正逐步成为“传统金融的桥梁协议”,我们正在见证一个由技术驱动的新金融叙事加速落地。
Oak Grove Ventures:不可否认,Crypto 的发展需要借势,也需要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近期 ETH 的强势表现,离不开机构和上市公司的持续增持,尤其是在 ETF 落地与合规质押方案成熟之后。
机构资金的进入,不仅是价格的催化剂,更推动了治理结构与基础设施的成熟升级。
但值得注意的是,合规化会带来一定的中心化倾向,可能与社区的去中心化理念产生张力。这将是一场长期且微妙的博弈,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信仰坚守。
田大侠的 Web3 江湖:一方面,我们终于看到主流资本对区块链技术的认可:他们不仅愿意买 ETH,还愿意参与质押、建设生态,这种认可背后其实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以太坊已经不是「边缘叙事」,而是主舞台的备选项之一。但另一方面,机构进场后流动性是来了,合规也变严了,但原本代表自由、充满实验性的空间也在慢慢收缩,这种「越来越中心化」的潜移默化,是我们需要警醒的。
Daii:我一直相信,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技术,迟早会与主流世界握手言和。现在看到机构和上市公司开始持续增持 ETH,说明以太坊的价值正在获得更广泛的确认。
过去我们总说「去中心化是对传统金融的替代」,但现在我更愿意说,它们之间是互为放大器的关系。DeFi 的潜力一旦被认知,TradFi 将成为它的助推器,ETF 是放大器最重要的元器件。
对普通人来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顺势而为,抓住机会上车。而最科学、最容易坚持的方法,依然是 DCA——定投。你不需要时刻盯盘,不需要预测顶底,只需要在每一次市场波动中,把情绪关掉,把纪律打开。
RWA 知识圈:这是以太坊「成年化」的必经阶段。一方面,这代表它正逐渐成为全球主流金融系统的技术底层,ETF、机构托管、甚至企业链上发债等都提供了现实落地场景;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以太坊正在被纳入全球金融监管体系之中。这种变化会降低其「绝对去中心化」的纯粹性,但换来的可能是更广泛的采用基础。合规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妥协,只要以太坊核心的开放性、抗审查性不丧失,它依旧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公共计算平台。
财解 Web3:人性永远不变,投资如山丘般古老。以太坊能持续存在这么多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即使近期表现弱势,也掩盖不了其智能合约鼻祖及拥有最多数量的生态参与者的事实。当然,近期价格上涨了,人们总能找到原因去解释,但把时间线拉长,这只是一个正常波动罢了。
4、根据以太坊基金会路线图,2030 年分片技术将实现 10 万 + TPS,零知识证明普及,且可能与 AI 形成共生网络。但监管压力(如美国 SEC 对质押收益的限制、欧盟 MiCA 法案)是否会限制其创新空间?以太坊能否在技术理想与现实合规之间找到平衡?其世界计算机的愿景何时能实现?
Ebunker:以太坊最大的优势,从来不是某一项技术的单点突破,而是具备持续试错与自我修正的生态适应力。
这也让以太坊在面对如 SEC、MiCA 等全球合规挑战时,能够快速形成社区共识,做出技术与架构上的灵活响应。例如:
以太坊并非一步到位成为「世界计算机」,而是在不断构建一个可组合、可扩展、可治理的开放网络。正是这种长期主义与进化式技术路径,使它不断逼近理想的终点。
DMZ Finance:创新和合规本不是对立的,我相信以太坊的技术路线是清晰且稳健的,其「世界计算机」愿景已经不再遥远,而是在不断逼近现实。未来的以太坊,可能是一个被机构采纳、被监管理解、但仍保有开放精神的基础设施。
Oak Grove Ventures:按基金会路线图,到 2030 年,分片与零知识证明有望成熟,TPS 或突破 10 万级别。这意味着以太坊将从 DApp 平台,进化为可以与 AI、IoT 实时交互的开放网络,进一步逼近「世界计算机」的愿景。不过,监管压力依旧存在,例如 SEC 对质押收益的限制、MiCA 对合规发行的要求,这些都可能约束部分创新模式,尤其是高收益衍生协议与跨链匿名金融。
我倾向于认为,以太坊会走一条「双轨路径」:「合规轨道 + 去中心化轨道」这种博弈和分化,或许正是下一个时代的起点。
田大侠的 Web3 江湖:监管压力肯定会持续存在,我相信它能做到——因为它的技术设计有足够的弹性,不断用模块化、去中心化、隐私保护等新机制,走出一条「被监管看见、但不被完全定义」的路。
Daii:以太坊主网一旦扩容,L1 与 L2 之间的「回写通道」会更宽,既让 Rollup 运行得更便宜,也同步抬高主网的价值水位;虽然大多数 L2 的资产最终仍锚定以太坊,但排序器去中心化尚在路上,这层集中度风险仍需时间化解。
AI 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大的中心化服务设施。至今,我还没有发现很好的 AI 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我也一直在寻找。
美国 SEC 对质押收益的质疑,其实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极有可能促成 ETH 质押 ETF 的正式放行。毕竟,就「豪威测试」中那一条「依赖他人努力」来看,很难直接套用在以太坊这样一个开放网络上。
隐私也是监管重点,但我们已经看到像 Privacy Pool 这样的项目在主动求变:它们通过拒绝与某些高风险地址的交互,试图走出一条合规之路。这是一种难得的现实主义精神。毕竟,区块链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如何与现实共舞,考验的是整个生态的智慧与韧性。
RWA 知识圈:技术层面,以太坊确实有清晰演进路径:Danksharding + zkRollup 扩展性持续增强;AI 与区块链在可信推理、链上模型定价、数据确权等方向也可能融合。但这场变革不可能独立于监管之外。以太坊若想真正走向「世界计算机」,必须在某些层面与法治世界形成接口。这意味着其合约机制、资产发行、用户准入机制等会更加「模组化」而非「绝对自由」。
未来可能出现「双轨生态」:核心协议保持中立与开放,外围应用则依合规需求构建合规区块空间(类似 OFAC 合规池)。
至于世界计算机的实现,我认为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连续过程:当以太坊成为 80% 新兴链上应用的默认结算层,当跨域链下数据能被有效上链验证,当用户无感完成一次链上交互——那个世界计算机的愿景就已接近。
财解 Web3:正如泥土阻挡不了种子的发芽,监管也从来限制不了真正的创新。在技术理想与现实合规之间找平衡这件事,并不只有以太坊在做,以太坊的参与者可能同时也是其他生态的参与者。最终交出完美答卷的,可能不一定是以太坊,但这一定是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成果。这也正是区块链技术的魅力所在:开放、自由、竞争。
5、10 年后,你认为以太坊的价格能达到多少?
Ebunker:我们更倾向于相信,以太坊终将突破历史新高。
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以太坊正从「叙事」变为「基建」,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巨鳄选择在以太坊发行 RWA,这也让以太坊从叙事资产变成真实可配置的数字生产资料。10 年后的它,或许未必是最火热的代币,但一定仍是加密世界的最核心协议资产之一。
DMZ Finance:如果把以太坊视为新金融系统的基建,那么其估值逻辑远超目前的市场共识。虽然我不倾向于做具体价格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ETH 的价值将不止于「资产」,而是整个链上金融生态的基础设施。
Oak Grove Ventures:回顾历史价格走势:
如果路线图顺利推进,并伴随 L2 扩容、链上经济繁荣及网络效应增强,我认为 10 年后 ETH 达到 $15,000–$20,000 是合理预期。
田大侠的 Web3 江湖:加油冲一波!先破 5000 美金再说!
Daii: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数字,我会说是 10 万美元一枚。这个数字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一种对历史趋势的延伸判断。
一旦全球确认「加密资产是法币贬值的对冲出口」,而 ETH 又具备良性的通缩机制,那么它自然会成为下一个全球资产的蓄水池。
RWA 知识圈:价格预测从不是我重点思考的部分,但可以说,以太坊的长期价值不应只由「货币价值」衡量。它更像是一种「全球化数字操作系统的治理权」。如果它在技术扩容、协议治理、合规桥接方面持续兑现,未来的 ETH 有可能成为链上金融市场的「央行资产」,甚至成为一种链上计价单位。若以全球主要资产市值对比,它具备千亿甚至万亿美元的潜力空间。但最终价格由两个因素决定:用户是否持续选择它,以及是否构建出了一个制度与技术兼容的全球生态。
财解 Web3:很难说。在我看来,以太坊与比特币的使命不同,前者是功能型,可用于很多业务场景,后者是价值存储型。要让 10 年后的人们愿意每天真正的使用 ETH(而不仅是交易),其价格不应该太贵,所以我相信 ETH 价格应该会有一个天花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