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Ben Sha、李硕
“国内跨境贸易的结算方式很可能演变成一种“双轨制”:通过金融机构合规通道的稳定币结算和传统结算方式将长期并行存在,互为补充。”
声明:本文系 Web3 合规研究组作者为分享个人研究成果而作,仅供读者参考、讨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亦不构成对任何虚拟货币及相关经营者的宣传推广
稳定币任何境内稳定币的兑换、使用等活动都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的规范下进行
来自华泰证券的一份研报表示,“在世界小商品中心中国义乌,稳定币已成为跨境支付的重要工具。区块链分析公司 Chainalysis 估算 2023 年义乌市场链上稳定币流动超百亿美元。” 尽管“百亿美元”之说尚待考证,但其引起的媒体报道、舆论热议,仍为当下寰球瞩目的稳定币又增添了应用场景的遐想空间。
当前稳定币在中国外贸行业中的真实使用情况如何?面临哪些商业与合规层面的挑战、风险?未来能否成为主流的外贸支付方式?本文将从合规研究者的视角出发,一一阐述,并为关心加密市场与稳定币话题的相关从业者提出合规建议。
当前跨境电商在支付结算环节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传统支付方式费用高昂,操作链条冗长。以 PayPal 和 Stripe 为例,平台手续费普遍在 3% 至 5% 之间,香港主体的收费甚至达到 4.4%。再加上汇率转换损失、中介费用等隐性成本,企业实际支付成本往往超过交易额的 10%,对利润本就有限的中小企业形成较大压力。
与此同时,企业在支付流程中还需应对多国监管的重重限制,尤其是反洗钱(AML)、客户身份验证(KYC)及数据隐私等方面的合规要求。大陆目前明令禁止企业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香港虽已在 2025 年通过《稳定币条例》,对发行方、储备资产和审计机制提出明确规范,但同样禁止稳定币向内地用户提供服务。
跨境支付的安全性同样存在隐忧。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全球每年因支付欺诈造成的损失达到数十亿美元。部分国家尝试通过标准化数据体系来提高合规效率。
此外,不同市场对支付方式的偏好差异极大,企业不得不支持包括电汇、信用卡、数字钱包、本地支付系统等在内的多种通道。
来自一线从业者的反馈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现状。笔者采访了一位定居巴黎的中国跨境贸易商,他说其日常业务中已习惯使用 USDT 进行收款,相较于传统支付方式更为高效,但也仅限于较小额(通常少于一万美元)的部分 B 端收汇款,但在资金出入某些监管限制严格的地区时,仍需通过 CEX 或熟人 OTC 渠道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币安刚刚发布的八周年回顾,其中提到其支付业务过去累计处理了 2300 亿 U 的资金,这其中主要用途是跨境汇款,其中有多少是贸易相关尚未可知,但无疑其在跨境支付中充当着重要的渠道角色。
而在大陆,从业者对稳定币的认知和使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位受访者虽然听说过稳定币,但从未在实际业务中应用;另一位甚至完全不了解稳定币的概念,企业仍以 PayPal 或连连支付为主要结算工具。由此可见,稳定币在国内的渗透率仍很低,主要的使用集中在海外华人从业者、技术接受度较高的企业或个人之间,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应用。
在目前阶段,跨境贸易中的稳定币支付更像是一种未来潜在的可能解决方案,离成为主流解决方案仍有一段距离。推动稳定币真正发挥作用,仍有赖于监管协调、金融基础设施升级与行业内部教育等一系列系统性变革。
那么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稳定币会对外贸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稳定币的价值与特定资产(如法币、大宗商品或其他加密资产)锚定,其核心特性是价格稳定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币抵押型稳定币(Fiat-Collateralized Stablecoins),也就是以法定货币(如美元、欧元)为储备资产,每发行 1 单位稳定币,背后对应等额(或超额)的法币储备,储备金由第三方机构托管并定期审计,以确保 “1:1 锚定”。例如 Tether(USDT,2014 年推出)和 USD Coin(USDC,2018 年推出)。这些代币由现金和短期美国国债 1:1 支持。
稳定币支付在相较于依托 SWIFT 系统的银行电汇, 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等当前外贸主流收汇款方式在理论上有一定优势。
更高的效率,更快的回款,更低的成本,在竞争激烈、利润薄的跨境电商行业中,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的生存与扩张能力。正因为有着为企业提供这种优势的可能,稳定币正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篇来自 ECONOFACT 网站的文章提到,截至 2025 年初,稳定币的市值约为 250-2600 亿美元。稳定币现在每天处理超过 150 亿美元的交易,市场普遍预测未来 5-10 年,稳定币的市值将实现数倍增长,这其中最重要的一块应用场景就是跨境贸易与支付。
香港方面,《稳定币条例》即将于 2025 年 8 月 1 日实施,明确将用于跨境支付与汇款作为稳定币应用场景之一,强调其可实现“从几天缩短至几分钟”的跨境结算速度。
美国方面,GENIUS 法案将“Payment Stablecoin”定义为可用于支付与清算的数字资产,明确纳入跨境支付应用范畴。
各大科技巨头也争先布局这一新兴市场。国内有京东和蚂蚁集团正争取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目标在香港合规落地,以促进出口商以人民币计价收款、降低美元依赖。
美国,一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争发信用卡的热潮,随着稳定币监管框架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开始积极布局稳定币业务——从 PayPal 推出自有稳定币 PYUSD,到 Visa、Mastercard 将稳定币接入其支付网络。
方兴未艾,未来可期,稳定币在跨境贸易中大量使用的未来图景似乎十分诱人。但在现阶段,稳定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先行者们又该注意什么?
首先是能不能用的问题。
对于以稳定币结算外贸货款的行为,法律并未规定其应受行政处罚,刑事处罚,而仅仅规定了其合同为“无效合同”,也就是对双方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双方对履行合同不具有法律上的义务。然而同时,权利人对稳定币等虚拟货币的财产权利又是为法律所认可的,这一点已被上海法院的多份裁判文书所支持。
正因如此,第一个的问题的答案是“能”。再加上稳定币便捷,隐秘,不易监管的特性,所以实际上,稳定币已被使用在大量地下产业交易中。
对此,2021 年 9 月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指出,“稳定币均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且“虚拟货币兑换、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撮合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全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
但与此同时,香港特区于 8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的《稳定币条例》则明确规定了法币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即获得牌照的申请人可在香港合法发行法币稳定币,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保持金融稳定,并标志着香港在数字资产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综上所述,尽管稳定币的相关活动在大陆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但香港的立法创举也为中国稳定币的发展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窗户,外贸企业从窗户外可以看到一条合规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结算的路径,详情将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探讨。
其次是使用稳定币贸易的隐藏成本。
在稳定币基础设施和法币兑换渠道尚未成熟的当下,在发达经济体跨境支付中可能并无多少优势,换法币成本或许还要高过传统渠道。
并且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并不仅限于交易的手续费,汇率差额等。例如,银行贷款所需的流水证明,资信证明,由于“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的官方定性(出自《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选择采用稳定币支付的企业可能难以提供。
此外,传统方式能享受的出口退税政策,并不惠及稳定币支付;进出口展览的展位申请,也需要传统支付方式产生的银行流水。
以上种种,都造成了稳定币支付在交易外的成本高于传统方式。
最后还有稳定币本身的风险。
稳定币作为虚拟货币,缺乏央行提供的国家信用为背书,因此在发币方或监管银行出现重大意外情况时,不乏有出现“脱钩”(无法与对应法币 1:1 兑换)的情况。例如今年 4 月份发生的 FDUSD 脱钩事件。
4 月 2 日 23 点,波场创始人孙宇晨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稳定币 FDUSD 发行方 FDT 资不抵债,受其影响,FDUSD 瞬间严重脱钩,币安上 FDUSD 兑 USDT 最低跌至 0.87 ,FDUSD/USDC 一度跌至 0.76。随着恐慌蔓延,部分用户选择折价出售。但最终随着币安创始人何一发声辟谣,FDUSD 价格反弹回 0.987 USDT。
云波诡谲的地缘政治形势,也为稳定币的稳定性蒙上一层阴霾。流通量最大,使用最广的美元稳定币皆由美国公司发行,美国政府的“链上执法权”因此成为对稳定币持有者资产的一种现实威胁。
俄罗斯加密交易所 Garantex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交易所 2022 年 4 月被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制裁, 3 月 6 日,Tether(USDT 的发行公司) 更是直接冻结了其所有的约 2800 万美元的 USDT,涉及多个 Garantex 关联钱包,导致该交易所被迫暂停所有交易和提现业务,并向俄罗斯用户发出资产风险警告。
所以综合来看,当下在国内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尽管有理论上的种种便利,但实际风险和隐藏成本却高过传统汇款方式。在符合外汇管制政策,反洗钱政策的条件下,稳定币可作为跨境结算的“辅助手段”使用,但不应成为主通道或唯一方案。使用时要做好备选方案、交易审计、资金链透明等准备,降低被“误伤”的概率。
那么未来,国内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前景如何?我们的判断是乐观的。
从市场角度看,更快、更便宜、更高效的结算方式,显然更符合广大外贸企业的实际利益。无论是深圳、义乌的小商户,还是有海外客户的中型工厂,大家都希望回款更快、成本更低。这种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推动稳定币被接受的最大动力。
从政策角度看,稳定币背后也有大国博弈的意味。目前全球流通最广的稳定币(如 USDT、USDC)基本都锚定美元,本质上是在用区块链技术延伸美元在全球的支付影响力,间接巩固了美元霸权和美国国债的全球需求。为此,美国通过越来越多的执法机构和司法协助机制,频繁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冻结“敏感钱包”的资产,以维护其金融霸权和国家利益。
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中国必须尽快推进稳定币的探索和发行,本质上是为了抢占“链上的主权控制权”,实现稳定币的自主可控。
作为国内企业,使用美元稳定币将会面临两大风险,一是与某些敏感国家或客户开展业务时,很容易被人通过链上数据分析出交易路径和资金流向,一旦被接入链上追踪系统,上下游合作对象、收款频率甚至项目背景都可能暴露。二是美国的链上制裁,比如Tether 公司接到美国执法机构的协查函,便可在链上一键冻结资金,这是中国企业完全无法接受的风险。
因此,香港的角色会越来越关键。它不仅是政策创新的“试验田”,也正在成为中国探索稳定币跨境使用的“桥头堡”。比如,一个做外贸的企业可以选择在香港设立公司,开设账户,在当地合规的交易所或 OTC 服务商处将收款的稳定币兑换为港币或美元,再通过银行渠道安全、合规地回流到内地。这一整套流程,目前是可执行的、是合规的,也更具可控性。
最终,这一趋势很可能演变成一种“双轨制”:通过金融机构合规通道的稳定币结算和传统结算方式将长期并行存在,互为补充。对于结算时效性要求高、金额较小、对接数字化平台的客户,稳定币可能成为首选;而对于金额较大、风控严格、银行依赖强的传统客户,电汇仍将是主流。但整体来看,随着技术成熟和监管明确,稳定币在跨境结算中的比重将逐步上升,成为未来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中资公司、科技公司频频在香港申牌的原因之一。用户的需求在哪里,他们的业务就在哪里。
所以稳定币跨境结算,尽管在短期内仍受限于内地监管政策而面临“道路的曲折”,但在久或不久的将来,有着较为光明的前途。金鹏展翅,静候风来。
参考文献:
Cointelegraph 中文. (2025 年 7 月 10 日 ). 香港稳定币牌照争夺战升温,京东等企业跃跃欲试. https://cn.cointelegraph.com/news/hong-kong-stablecoin-license-battle-heats-up
新浪财经. (2025 年 7 月 15 日 ). 蚂蚁国际推进稳定币业务,拟在香港申请牌照. https://finance.sina.com.cn/blockchain/roll/2025-07-15/doc-inffnzqa2400799.shtml
新浪财经. (2025 年 7 月 11 日 ). 国泰君安国际等中资券商加速布局虚拟资产牌照.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7-11/doc-inffcari0684895.shtml
Reuters. (2025, February 17). Standard Chartered, HKT and Animoca form JV to issue HKD-backed stablecoin.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asia/standard-chartered-hkt-animoca-form-jv-hk-dollar-backed-stablecoin-2025-02-17
Invest in China. (2025 年 7 月 10 日 ). Hong Kong stablecoin license attracts big names. https://investinchina.chinaservicesinfo.com/s/202507/10/WS686f7f77498edec913cddcca/hk-stablecoin-license-attracts-big-names.html
36 氪. (2025 年 6 月 ). 稳定币为什么火了?企业跨境支付如何选择合适且安全的稳定币? https://36kr.com/p/3374380778133763
中伦律师事务所. (2025 年 5 月 ). 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通过,稳定币监管步入法治轨道. https://www.zhonglun.com/research/articles/54623.html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