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领域虽面临技术、监管、市场等挑战,但同时承载着「非对称收益潜力」,而这正是加密领域「头部赢家」的核心特征。
撰文:Jean-Paul Faraj,Bankless
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加密货币常被诟病「追逐新奇热点」,但以下这 5 个前沿领域不仅尚处发展初期,更具备长期存续的潜力。
若你在加密货币领域深耕已久,一定见证过无数炒作周期的起落。但在喧嚣之下,生态系统中的某些领域正悄然为未来十年的发展筑牢根基。
这些领域虽尚处初期(有时甚至发展缓慢,令人焦急),但其潜力毋庸置疑。
👇以下是我将持续重点关注的 5 个领域:
EigenLayer、AltLayer 等再质押网络的兴起,标志着「主动验证服务(AVS)」这一全新设计领域的诞生。其核心逻辑在于:以太坊的质押 ETH 可通过「再抵押」,为全新的网络与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如此一来,各项目无需从零开始建立信任体系,而是可直接借助以太坊的公信力与验证者资源。
再质押重构了新协议的启动模式:将信任环节交由以太坊验证者群体负责后,开发者无需再耗费精力搭建自身安全机制,可专注于应用设计本身。这不仅降低了创新实验的准入门槛,还能让这些项目持续融入以太坊的经济生态。该领域的机遇并非来自某一款「爆款应用」,而在于为数百个新应用的落地打开了闸门。
重要性何在:
面临挑战:
若能顺利推进,再质押对基础设施的意义,或将堪比稳定币对支付领域的变革。它将像「特洛伊木马」一样,悄然吸引下一波用户入场。
不久前,使用 DeFi 还需依赖 MetaMask 钱包、跨链桥,还要忍受「Gas 费大战」的困扰。如今,EtherFi、Coinbase、Argent、Morpho 等团队正将「借贷」「收益获取」等 DeFi 核心功能,打包成普通用户可轻松使用的工具。信用卡支付、法币入金通道、一键式借贷市场等服务,正不断缩短传统金融与 DeFi 之间的距离。
曾经看似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如今正日益融合。其中的关键机遇在于:大多数用户无需「主动转向加密货币」,而是会自然而然地使用那些「运行在加密技术底层」的产品,只因这些产品更快、更便宜、更灵活。这一趋势还打开了庞大的分销渠道:传统金融机构可将 DeFi 基础功能「白标化」,用用户友好的包装呈现给大众。最终,「去中心化金融」将不再是一个独立概念,而会回归「金融」的本质。
重要性何在:
面临挑战:
对 DeFi 开发者而言,核心问题并非「用户是否会使用这些工具」,而是「用户是否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 DeFi」。
若说 DeFi 的核心是「创造新的货币市场」,那么现实世界资产(RWAs)的目标则是「将所有传统资产搬上链」。Ondo、Reserve、Centrifuge、Maple 等项目正搭建基础设施,将美国国债、企业债券、大宗商品甚至房地产等现实资产「代币化」,使其能在加密市场中实现交易与功能组合。
RWAs 代币化打破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孤岛效应」:一枚代币化的国债,可同时作为 DeFi 中的抵押品、稳定币的发行支撑,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部分所有权」交易,全程无需传统中介参与。该领域的真正机遇在于:原本「静态」的资产转变为「可编程的基础模块」,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与风险模型开辟了设计空间。
重要性何在:
面临挑战:
若将 DeFi 比作「试验沙盒」,那么 RWAs 就是连接加密生态与现实世界的「高速公路」。这一领域或许将成为最重要的「加密入口」—— 届时,加密货币将不再是「实验性技术」,而是深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组件。
在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未来布局中,「零知识证明(ZK)」是行业共识性的重要方向。Starknet、Succinct、Linea、zkSync 等机构正竞相证明:ZK 系统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已具备「生产级应用能力」。ZK 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压缩信任成本」—— 能以低成本、快速、安全的方式,验证大规模计算过程。
基于 ZK 技术的区块链,为「链上无法实现或不切实际」的应用打开了大门。通过压缩计算量、降低数据需求,ZK 技术让原本「因体积过大、成本过高或安全性不足而无法上链」的系统成为可能。其应用空间极为广阔:从更高效的链上验证,到以隐私为核心的消费级应用,再到全新的「安全且数据丰富」的协议类型,ZK 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在链上交互与开发的方式。
重要性何在:
面临挑战:
ZK 技术既是「基础设施级创新」,也是「消费级应用工具」。它承诺同时实现「高吞吐量」与「隐私保护」—— 这两大特性正是 Web2 难以兼顾的。
加密领域长期以来「重金融、轻社交」,但这一格局正逐渐改变。Zora、Lens、Mirror、Farcaster、Base App 以及新兴的 Thousands Network 等应用,正为「去中心化社交层」搭建基础框架。其目标是:打造体验堪比推特(X)、Instagram 或 TikTok 的平台,但在这些平台上,创作者将真正拥有自己的内容、声誉与收益。
去中心化社交的价值不仅在于「创作者收益分配」,更在于将「社交图谱」重构为「公共产品」。不再是每个平台将数据锁在「信息孤岛」中,而是让用户的声誉、粉丝关系、内容可在不同应用间自由流转。这彻底颠覆了当前的平台逻辑:平台不再「争夺用户」,而是「通过服务用户竞争」。该领域的机遇在于:即便仅取得小幅进展,也能形成「无法被忽视的生态」—— 因为创作者与社区有强烈动力迁移到「能保留更多自身收益」的平台。
重要性何在:
面临挑战:
去中心化社交或许无法在短期内「取代 Instagram」,但随着 Web2 平台对创作者的「压榨」不断加剧,用户向「用户所有型网络」迁移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
加密货币常被诟病「追逐新奇热点」,但在喧嚣之下,以下 5 个前沿领域不仅尚处发展初期,更具备长期存续的潜力:
这些领域均面临严峻挑战 —— 技术瓶颈、监管复杂性、市场竞争饱和等。但同时,它们也承载着「非对称收益潜力」,而这正是加密领域「头部赢家」的核心特征。
若上一轮周期的核心是「证明区块链可承载稳定币与 DeFi 协议」,那么下一轮周期将聚焦「让加密技术融入金融、基础设施、文化的每个角落」。这 5 个领域的开发者并非在「追逐叙事热点」,而是在为下一代应用、用户与资本铺设「必经之路」。
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开发者而言,这些领域都值得长期关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